师徒相授绵延岐黄千年薪火
市中医院中医师承人才培养工作札记
中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年之久,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中华医药传承千载而不衰,绵延百世而不坠,这种传承和绵延不仅确保了中华医药点点薪火岁岁不灭,还在千百年的代代承继中有所发展,有所壮大,有所进益甚至是飞跃性的进步。更加弥足珍贵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历朝历代都出现了名垂青史的中医大家和特色鲜明、主张各异的学术流派,他们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力纠时弊,大胆创新,历经千锤百炼地尝试,为世人留下了一座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医学宝库。
不论日月几度更迭,传承始终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检验,师徒相授成为中医经典的传承方式,究其原因,中医的经验学特性是根本,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临床积淀才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绝活儿”,因此同出一门的“师徒传承”、“祖传口授”成为几千年来中医最大的特点。
事实上,师徒相授在中医传承文化中是极正统、很严肃的事情,同时也是极富人情味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位老中医通常只挑选几位最有潜质的弟子,举办正规仪式弟子鞠躬拜师,随后弟子与老师几乎形影不离,跟师出诊、抄方、写感悟、背歌诀、整理医案,甚至同吃同住,并准备随时接受老师的考核。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师徒双方往往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甚至情同父子,这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出处。更可贵的是,老师将毕生衣钵传承给弟子的同时,也将医德、医理和为医之道传授给弟子,这种德艺同传的授业模式,书写了中华医药数千年的璀璨历史。
但这样的模式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于是我国从1956年开始筹办中医高等院校,时至今日,院校已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年轻人才在院校里既要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选读,又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也要抄方、背歌诀、下临床,跟师随诊,但这种“批量复制”的培养模式却在内涵和深度上不及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很多院校毕业的年轻医师还无法诊病开方,因此业内人士和中医主管部门开始重新重视传统中医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
市中医院副院长、市名中医丰广魁将医院的师承工作概括为“大师承、小师承”6个字,也就是说,中医师承已成为全院中医师都必须参与的一项“必修课”。
“事实上,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中医师承育人的老传统,建院31年,我们院内的几位省级、国家级名老中医一直都在用师徒相授的模式培养院内的年轻医师,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老中青三代衔接合理的中医人才队伍,进入国家级、省级中医师承工程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各类继承人就接近20人,这个规模在全市及周边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这其中的每一位中医师,都是我们的‘镇院之宝’。”市中医院院长李秀连说。
大师承 多位名老中医带出一批高徒
在连云港,有几个人的专家号源紧张是人所共知的:看肾病的抢着挂赵化南的号,给孩子看病的父母都想方设法去挂周炜的号,脾胃不好、肝胆脾胃失调者希望能和周克振老先生见一面,妇科病、不孕症患者都在鲍世平的门外排起了长队,看消化科和内科杂病的都想找刘洪实看看,中风、失眠等脑病患者争挂丰广魁的号,……
这几位名中医、名专家都是市中医院的“镇院之宝”,拥有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在患者群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逾七旬,最小的也年届五旬,在讲究积淀的中医行当里,无疑个个是宝贝。
○现在的名老专家当年都做过徒弟
不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也都是接受过中医院校教育和中医师徒相授培养的人才,而曾经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更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省名中医赵化南在上世纪中叶师从吴门国医大家曹鸣高教授;省名中医周克振深得其父、著名老中医周子芳家传;省名中医鲍世平曾为“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朱南孙教授的门下弟子;省名中医周炜得到了著名儿科名医李子丰的悉心传教;市名中医李建军曾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江育仁、曹松昭,师古创新、注重实践;丰广魁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跟随中医名家门纯德教授身边潜心学习多年。他们的学习模式都是中医传统的师承。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其间要不停地侍诊、抄方、观摩、整理医案、研读典籍、和老师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将老师独到的临床经验和思维方式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这种方式很有效果,”丰广魁说,“我记得毕业后一直工作就能为人开方看病,那年才21岁,而且疗效也很不错。这些都得益于跟随门纯德教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结果。过去学医3年出师,就像蒲辅周,15岁随祖父学习,3年后即独立开业行医,名满天下,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医师承模式的优势。”
于是,极重视国粹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市中医院,就把“大师承”的设想引入现实。
○“师带徒”如今再为港城杏林添枝
自1984年建院起,市中医院就开始谋划培养自己的院内人才梯队,31年来,除了和各大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各中医医院合作进行各种青苗培养工作外,利用院内名老中医“师带徒”成为极受重视的有效育人途径,更在2004年提出了“大师承”的概念。包括赵化南、周克振、鲍世平、周炜、丰广魁在内的一批省市级名中医在医院里挑选业务能力出色、中医学功底扎实的中青年医师进行传统师承培养,医院也从那时起开始整理、留存、继承这些名中医的经验资料和中医思想。
更大的契机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了中医师承工程的方案、细则和详尽的申报考核标准,随后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也启动了全省范围内的中医师承计划、优才计划等专项工作,标志着传统中医师承模式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和推广,市中医院立刻趁势而上组织已成型的师承团队进行申报,赵化南、周克振、鲍世平等名中医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师承名录,他们培养的得意弟子接连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学术经验继承人,殷勤、李乐军、陈波、齐红朝、陈允旺、魏引廷等一批中青年中医师迅速成长起来,并在患者中树立起口碑,至此市中医院用几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大师承”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的建设。
日前,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发文公布了第二批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及继承人名单,省名中医、市中医院妇科专家鲍世平获批新一批指导老师,妇科朱霖云、宋善兰两位医师获得继承人资格,使市中医院进入“大师承”官方名录的医师数量逼近20名,成为全市之最。
○口传心授承继名老中医思想经验
中医师承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收集整理老中医个人医案、教案、跟师笔记、读书临证心得等材料。
名老中医带徒出诊、查房,由徒弟整理临床验方、诊疗技法,并将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转化为临床诊疗规范,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继续发扬,从而使中医呈现出持续发展、不断进化又集百家所长的强大生命力。
“这些名老中医的思想、经验、理念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就必须加以留存,一方面总结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继而共享,这便是中医传承的另一层含义。”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市名中医陈波说。
陈波是赵化南的得意弟子,去年5月赵化南获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后,他就成为其首批收入门下的博士生,他每周除了跟随赵化南老师门诊抄方、查房、会诊、学习中医典籍、钻研课题、抄方,还要整理赵化南从医几十年的医案、处方、科研成果、医家思想,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资料必须面面俱到。他还要在此基础上撰写科研论文、心得感悟甚至著书立说,同时接受医院、市卫计委、省中管局乃至国家中管局标准严格的周期性考核,整个过程还不能脱离临床。事实上,陈波已经是拥有正高级职称和一定社会声誉的高年资中医师了,但用他的话说,自己在师承的道路上才刚刚“登堂入室”。
而这也是市中医院近20位进入国家和省级“大师承”名录的中医师们的日常工作状态。
小师承 青苗培育全院中医师都有必修课
所谓小师承,就是市中医院自建院之初就一直推行的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市中医院系统提出了“小师承”概念,并学用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青苗培养工程”的做法,利用院内高年资中医师资源,对年轻中医师进行师带徒授课。
市中医院科研教育处处长高元元透露,市中医院每一位住院中医师必须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本科生5年、硕士生3年)计划中完成青苗培养工程的所有课程,第一年在院内省市级名中医和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师序列中选择拜师方向,接受拜师考核,通过考核的中医师获得导师认可,之后通过跟师抄方、总结导师经验思想、跟诊等方式学习,每周至少跟师2个半天,并做读书笔记、感悟心得、阅读经典,每季度院方会进行师承考核,考核通不过者必须延迟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延迟获得合格证书,无法晋升中级职称。
“事实上,我们的‘小师承’是‘大师承’的入门关,只有在‘小师承’中通过层层严格筛选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才有望进入‘大师承’推荐申报名录,成为省市名老中医的待选弟子。此外,我们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学生的带教也沿用了中医师承的模式,实行优才优教,目前实行的院内导师制就是中医师承的现代版。”高元元说。
在一系列举措的带动下,目前市中医院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传承队伍,年龄跨度从“40后”覆盖到“80后”,可谓人才辈出,更利用人才强势带动,打造出了脑病、针灸、肛肠、肾病、结石、妇科、儿科、脾胃肝胆科等众多品牌专科。
精诚国粹 仁心仁术仁德代代薪火相传
“从中医药体系的内涵来看,我们认为中医药传承的内容不单指诊疗养生技术、实用医药理论,还包括价值取向,简而言之就是医术、医理、医道三个不同层次,这正是中医师承传递的精髓。常人过多的把目光投注在医术上,事实上,名老中医在师承的过程中向继承人传递的还有为医之道、为医之德。”丰广魁说。
○承继医术 须得去粗取精博采众长
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谭清指出,师承的医术既包括鲜活的医家诊疗经验、养生保健方法及深藏于民间的验方秘方、土方偏方、绝招绝技,又包括藏身中医药典籍、具有博物学性质的医药百科知识,如数千种药物的性味治用,数以万计的临床方剂,纵横全身的经络走向,遍布人体的数百个穴位等等。而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则更显珍贵,包括诊疗策略、立法处方用药的思路、自创验方和独创的诊疗技术、工具、方法,其中以诊疗策略最为重要,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演绎过程和处理策略,如望闻问切四诊的综合判断、重点关注的症情证候、诊察切入点、治疗着眼点、方证对应点等都是传承的关键。
毋庸置疑,医术是医理、医道的载体,是中医药传承的基点和最直接的内容,传承就是要从一技之长开始,但这必须是继承人在兼收并蓄后不断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的过程。而关键是,市中医院师承更打破了只拜一师的传统短板,继承人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多渠道、多手段在国内的中医大家处博采众长,更有利于其医术的精进。
○承袭医理 须得吃透名医大家思想
医理是医术的理论依据,也就是传承名中医的经验理论将之应用于诊断、辨治和预防疾病。市中医院发现,很多名老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有数目可观的凝结着历代医家心血的经验方,而这种经验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依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被继承人不断调整修正,形成新的经验,这是习惯用“固有处方”和“标准治疗方案”诊疗的西医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师承的过程中,该院以名老中医思想经验为核心,师承授受,要求继承人秉承其鲜明的学术思想,使其绵延不绝,形成稳定的传承谱系和人才链,保障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妇科名老中医鲍世平主任运用补肾化痰、软坚消癥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增加了受孕率,同时减少了肥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秉承医道 方精药简背后是大医仁心
丰广魁的弟子们都知道老师有一个行医宗旨,方精药简。而他的患者群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共识,名中医丰广魁一贯只开剂量恰到好处、效果立竿见影的“便宜药”,他在2000年时曾用三剂共2.7元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好了一例迁延很久的三伏天穿棉衣还怕冷又出汗的“怪病”,更成为港城杏林一段佳话,他说,这都是恩师门纯德教授传授给他对中医的信心。
“过去门老给人看病经常不取分文甚至是倒贴钱,我跟师的时候他常对我说,为医者不能怕吃苦,不能有企图,不能贪钱财,不能恋虚荣。他开的药很便宜,一副药也就三五味,最多七味,也就两三角钱,而那个时候年轻人一个月的收入在50块钱左右。”正是启蒙授业恩师在师承中的言传身教,丰广魁至今都秉承方精药简的行医宗旨,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弟子开“大处方”。这便是市中医院师承工程中医德传承的典型例子。
师承是传承医家临床经验、诊疗特点和传统操作技术的重要方法,作为中医药传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名医的优秀途径,始终在中医传承中占有主体地位。“古之学者必有师”,历代医家通过师徒授受和家传,接力棒式地传承着鲜活的中医学术精髓。这其中,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医药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因此,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已成为市中医院中医师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毋庸置疑,当越来越多继承历代名家医家衣钵的中医人才走上临床时,患者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江文 海军 顾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化南
赵化南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省名中医周克振在诊病
省名中医鲍世平仔细询问病情
中医青苗培养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