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公告: 固定资产(医疗设备)报废公示固定资产(医疗设备)报废公示固定资产(医疗设备)报废公示
官方微博 
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痛悼!国医大师周仲瑛逝世,享年96岁
发布时间:2023-10-2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3189次


中国中医药报曾于2023年9月刊登文章《“他手中的铅笔永不褪色》(记者徐婧)。让我们重温这篇稿件,悼念远去的国医大师。



在国医大师周仲瑛的书桌上,总摆放着一支“中华牌”铅笔。它的笔杆因为反复使用而变得毛糙,它的炭芯因为时间流逝而变得容易折断、色泽黯淡。但它使用者的学术思想、医德医风却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从教以来,周仲瑛坚持用铅笔为学生批改作业,以示学术地位上的平等。75年,不知用了多少支铅笔,方孕育出桃李万千。


这支铅笔,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手里,是在武汉战场抗击新冠的“利刃”;握在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大科主任林琳手里,是在香港抗击非典的“刀锋”;握在全国名中医吴勉华手里,它是挽救癌症患者、救死扶伤的“慈心”。


在学生们心里,他手中的铅笔永不褪色:“铅笔用短了,可我们追逐中医的道路却越走越长。”


“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的国医大师周仲瑛从医从教75周年座谈会上,95岁高龄的周仲瑛再次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医传承的认识。这一代代由铅笔批注教育出来的学生们,正从老师手中续写中医传承的故事。


师与徒:“榜样的力量影响一生”


“一位中医大师就好像一棵树的树根,在树根上长出枝干、抽出叶子、结出果实,树根越茁壮,叶子就更繁茂,果实也更丰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用这个比喻道出了中医师徒之间的联系。


作为周仲瑛的第一位博士生,仝小林对于“恩师”这一词的体会更为深刻。他说,在中医成才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很多的前辈,他们或给予你人生的点拨,或揭开你学术的迷思,或成为你奋斗进取的榜样。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只要你遇到这样的老师,就是你中医道路上的莫大幸运。


跟随老师深入苏北基层诊治流行性出血热、在老师的书房里一边吃师母做的点心一边和老师畅谈学术……这些与老师相处的点滴经历,成为仝小林日后成材道路上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今年90岁的国医大师邹燕勤讲述了自己与周仲瑛之间的缘分:“周老曾经跟随我父亲、肾病大家邹云翔抄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我的大师兄。我进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后,他是我的领导,亦是师长。在他的督促下,我进入内科教研室讲授肾系疾病,坚持中医药特色的科研创新开发新药。有一次,我在周老的处方中,看到了我父亲处方的影子,我想这就是中医传承的意义。”


从这些已经成名成家的中医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医传承清晰的脉络。而对于年轻一辈的医生来说,成名成家还是“路漫漫其修远”的梦想,但前辈的哲思早已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涯。


周仲瑛的博士生、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郑志攀谈到,2002年,自己上大学的第一天拿到《中医内科学》的教材,封面上主编的名字就是周仲瑛。幸运的是,自己通过努力在博士期间成为了周仲瑛的学生,专攻外感热病,这种和大师之间的奇妙连接让他的中医道路变得更加神圣。


2018年,郑志攀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进入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时隔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他当机立断,运用老师治疗疫病的指导思想,让院内所有新冠患者都用上了中药,疗效显著。


“能成为周老的学生,我十分幸运,周老师的学术思想、为医风范对我的临床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志攀说。


与郑志攀同为“80后”的李柳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担任副教授,从硕士研究生时期,她就跟随周仲瑛学习。周仲瑛书房的那盏老式台灯,是她心中最深刻的记忆。


“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周老戴着老花镜用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大到与国医大师、院士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学术探讨,小到跟随自己抄方的学生们的文章,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审阅。”李柳说。


“辨证贵乎精纯”“中医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主,自主才能创新”“医道无穷,医者仁心”,老师的教诲成为了他们成材道路上的“明灯”。如今,郑志攀、李柳等学生也继承老师的衣钵,在学术高峰上不断攀登。


传与承:“不断超越是传承的意义”


“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还有丰富的学养;承,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还要有超越老师的创新智慧。”王琦谈及周仲瑛从医从教的75年生涯,感慨良多。他认为,中医大师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他的传承模式会形成一个范例,影响更多的中医后辈。


仝小林也坦言,过去中医传承的主要模式是师带徒。但是,光靠一个老师带学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学术思想用数字化的方法和现代技术保存下来、传播出去,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正将周仲瑛的学术思想变成一种可以大规模传承的“范例”。


工作室以病案研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探寻出一套医教研一体化的中医学术传承模式。工作室在周仲瑛几十年的临床精粹——7.8万份病案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完成了周仲瑛病案数据库建设,为日后深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工作室探索的中医传承模式,为更多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传承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蓝本。”工作室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叶放说。


在叶放看来,除了学术思想,传承大师的精诚仁爱、学养品德是更为重要的。他认为,大师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他的人生经历、医德医风、成才之路能让每一个年轻医生获益匪浅。


“不断超越是传承的意义。对于我们年轻一辈的中医来说,守正创新,不断超越才能让中医生生不息。”李柳说。


学与用:“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2023年初,周仲瑛感染了新冠,高热不退,没有人敢给自己的老师开方。此时,周仲瑛点名让他的学生、全国名中医吴勉华为自己开方。


他运用当初老师教给自己的“汗和清下”四法联用,给老师交出了这份“作业”。服用第二天后,周仲瑛的体温开始下降,两三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很快,老师就顺利恢复健康。


“我是用您的经验来治您。”在周仲瑛康复后,吴勉华对自己的老师这样说。


吴勉华说,老师曾教导我,临床是最好的课堂,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习要在实践中去检验。病人只看疗效,不会管你是大家还是小医生,你的方子有效才是好方子。


“早跟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对于医学教育尤为重要。”为了将课堂所学融入临床,在他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


如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资源,将其作为青年学子参与临床实践的主阵地,并成立了附属医院教学联盟,构建起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相融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的“三融通”体系。2021年起,南京中医药大学启动实施“青年学子跟师计划”,主要遴选本科生跟师。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能跟老师上门诊,尽早地接触临床。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学生在大一入学、“床边教学”、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三位导师,逐步确立发展方向。


“中医有些理论从字面上理解很难,但是通过临床再和理论结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吴勉华认为,要把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最终解决临床问题,解决患者的疾苦,这才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根本。


周仲瑛的学生们相信,这支铅笔将依然在杏林躬耕,没有须臾懈怠,直到生命的最后。


大师千古!

精神永续!

1212
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报网
江苏卫生厅
江苏省中医药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委员会
国家中医院管理局
连云港市蜜蜂医疗研究所
健康热线:0518-85574088  地址: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朝阳中路160号
   版权所有 © 2013 连云港市中医院   苏ICP备2022000984号-1  技术支持:光芒网络
Copyright © 2013 www.lygzyy.com.cn All Right Reserved